警示案例

首页 >> 正文

【反诈案例】《周处除三害》之电诈篇

发布日期:2024-04-09    作者:保卫处     来源:    点击:

前段时间热映的影片《周处除三害》,用《晋书·周处传》和《世说新语》中“周处除三害”的典故,讲述了通缉犯陈桂林以为自己生命将尽,于是决心除掉通缉榜上排在自己前面的两大罪犯并借此扬名的故事。

在电影的剧情中,自我标榜为“尊者”的通缉犯林禄和,创立了名为“新心灵舍”的灵修组织,通过给众人洗脑的方式,实施精神控制,还美其名曰“净化灵魂”。那些信众被其诱骗后,上交全部财物,接受所谓洗礼,甚至被暴力伤害。

在陈桂林戳穿“尊者”是个骗子,这一切都是骗局,准备除掉这个组织时,随后开枪的场景很是震撼,不同角色的反应也值得深思与讨论,有些在陈桂林戳穿“尊者”谎言时选择离开,有些直到陈桂林拿出手枪准备击毙时,经历生死一瞬后才回过神来走掉,而有的人却是继续唱着歌,直到子弹打中、鲜血淋漓,都毫无离开之意。

而这一幕,与深陷电信网络诈骗,被诈骗分子洗脑的受害者何其相似。今天,熊猫反诈以三起电信网络诈骗为例,看看不同的受害者在遭遇电信网络诈骗时,民警前往劝阻,他们有何不同反应。

01猛然醒悟,及时止损

近期,凉山市民辜先生接到一通自称是公检法人员的电话,对方称辜先生涉嫌一起重大案件,并发来了伪造的公检法查询网站与通缉令照片,要求辜先生立即转账10万元,作为“解除通缉”的费用。

看到这突如其来的“通缉令”,辜先生吓得不轻,准备按照对方的要求将钱转到指定账户。就在此时,凉山市反诈中心民警接到了对辜先生的预警指令,立即与其电话联系,并火速赶往其家中。最终,在民警的劝阻下,辜先生猛然醒悟,意识到这是一场骗局,及时止损10万元。

辜先生遭遇的是冒充公检法诈骗,诈骗分子事先通过非法渠道获取受害人个人身份信息,再冒充公检法工作人员告知其涉嫌犯罪,并发来伪造的“通缉令”,最后要求受害人将钱转到“安全账户”或缴纳“保证金”,从而达到诈骗的目的。

注意:“公检法”机关不会通过电话或者网络办案,更不存在所谓的“安全账户”。如有疑惑请到就近派出所咨询。

本案中,辜先生面对民警上门劝阻,听取了民警的忠告,避免了经济损失。

02反复劝阻,终止转账

今年三月,家住凉山州的刘先生接到一通自称是京东客服的电话,告知其在京东金条上的贷款利息过高,违反国家金融贷款管理相关规定,为避免“影响个人征信”,现可取消其贷款额度。

六十多岁的刘先生听的一头雾水,表示自己从来没有申请过任何贷款。见刘先生不信,客服便引导其下载视频会议软件,并打开屏幕共享指导操作。在对方的指导下,刘先生下载并登录了“京东金融”APP,看到平台显示自己果真有20万元的贷款额度。(实则为该平台的最高贷款额度,并不等同于用户已经申请了贷款)。

为了不影响自己的征信,刘先生立即询问对方解决办法。客服称,需要准备20万元转到指定账户取消贷款额度,操作完成后平台会将这笔钱原路返还。刘先生听后便照做。

由于银行卡转账限额,刘先生随即到就近的银行开通大额转账业务,银行工作人员察觉到刘先生转账异常,于是报警。

接警后,民警立即赶赴现场,发现不法分子正通过屏幕共享实时指导刘先生操作,便明确告知刘先生正在遭遇诈骗,但刘先生无视民警劝阻,依旧保持和对方的通话。

见此,民警一把“夺”过手机怒斥骗子,随后协同银行工作人员对刘先生进行再次劝阻。经过半小时苦口婆心地劝说,刘先生终于反应过来这是一场骗局,万幸的是刘先生银行卡里的20万元并未转出。

刘先生遭遇的是虚假征信类诈骗,诈骗分子冒充金融平台客服,告知受害人不把平台上的贷款取消,就会影响个人征信,同时通过“屏幕共享”引导受害人登录该平台,用平台显示的最高贷款额度忽悠受害人是自己的贷款,进一步施压制造恐慌。最后诱导将资金转到指定账户用于“取消贷款额度”,从而达到诈骗的目的。

注意:在接到此类电话时,一定要保持冷静,千万不可轻信。个人征信是由中国人民银行统一管理,任何人无权删除或修改,如对个人征信存疑可登录中国人民银行征信中心进行查询。

本案中,刘先生通过民警和社区工作人员的反复劝阻,最终放弃了转账,防止了被骗。

03执迷不悟,血本无归

偶然的一天,凉山州的宋女士在某社交平台认识了网友张某,通过聊天,宋女士发现对方和自己年龄相仿,都是单身,还是一名在职军官。在频繁地嘘寒问暖和贴心关怀后,两人便确立了“恋爱关系”。

某天,张某告诉宋女士,他的侄子是一名理财专家,知晓某炒股平台的“内部规则”,可稳赚不赔。之后,张某以执行任务不便上网为由,“指导”宋女士在虚假炒股网站上操作自己账户。见到张某如此轻松就赚到了钱,宋女士心动了,应邀和张某一起赚钱。

三天后,她在该平台充值了2万元进行尝试。此时,民警接到反诈预警指令,立即对宋女士进行电话劝阻,但宋女士被虚拟网站显示的上涨金额和“军官男友”的甜言蜜语所迷惑,担心民警发现“内部规则”扰乱了自己的赚钱计划,便对民警谎称自己转账是用于买车,并挂断电话。

为阻止宋女士进一步被骗,民警立即找到宋女士进行见面劝阻,可宋女士充耳不闻,依然坚称自己没有被骗,甚至告诉民警就算自己被骗也是心甘情愿,让民警不要“多管闲事”,随后又向平台充值7万元。最终,宋女士因不听民警劝阻被骗9万元。

宋女士遭遇的是虚假网络投资理财诈骗,此类骗局往往集“情感憧憬”与“致富幻想”于一体,最蛊惑人心,也最难唤醒受害者。此类骗局作案手法共分为四步:物色目标、打造人设;获取信任、建立关系;诱导投资、大量投入;无法提现、销声匿迹。

注意:不要相信网上的“陌生人”,更不要被网上的高额回报蛊惑。任何声称“稳赚不赔”的投资都是骗局!

本案中,宋女士无视民警的反复劝阻,执意向骗子转账,导致损失9万余元,直到发现平台关闭才反应过来自己被骗。

这三起骗局中,受害人都同样身陷“迷局”,但不同的是,有的在接到预警劝阻之后及时醒悟,避免损失;有的反复劝说才能回过神来,终止转账;有的对劝阻充耳不闻,在公安机关开展见面劝阻时欺骗民警,想方设法逃避、躲藏,直到自己被骗地倾家荡产,血本无归,才后知后觉自己被骗。现实中,电信网络诈骗剧本远远比电影剧本来得更加猛烈和真实,诈骗分子以“惧、利、诱”引出受害人心中的“贪、嗔、痴”,让其“只缘身在此山中”,受到“身、心、财”三重打击。